能源优化助力我省大气污染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7-12-06
来源: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目前,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能源结构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大气环境保护重点课题。
近日,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会长、四川省环境咨询委员会主任姜晓亭受邀参加了“能源政策对经济与空气污染影响国际研究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四川省大气环境质量和能源结构若干问题研究》的主旨发言,提出四川省能源优化助力大气污染攻坚战的意见。
现阶段,四川省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已进入攻坚期,面临着加快实现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战略任务。四川省大气环境污染特征是什么?就此,姜晓亭会长进行了分析:就自然条件而言,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地貌复杂,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但盆地气象条件特殊,静风频率高、逆温频发、气流“死水效应”突出,造成污染物极难扩散;就经济结构而言,四川省工业门类齐全,经济总量全国第六,西部第一,工业与城市发展高度集中的原因使得四川盆地成为污染较重的地区。2016年,全省空气质量总体稳中趋好,居于全国中游水平,细颗粒物(PM2.5)超标现象仍然严重,表现为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对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贡献突出。2016年臭氧污染同比升高了0.8%,污染区域有所扩大。
“四川省能源优化对控制全省大气污染作用显著。”姜晓亭会长分析了四川能源结构与环境的协同优化。四川省水能资源居全国前列,水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容量80%,而我国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高达86.7%。虽然我省煤炭消耗量大,但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2016年比2012年煤炭总值消费量下降24.3%。同时,我省已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对于控制大气污染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推行“煤电一体化”综合利用,实施“上大压小”,大幅降低了供电煤耗水平。二是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在极大的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费效比。三是切实加强燃煤锅炉整治。全面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
“十三五”时期,是四川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时期,如何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姜晓亭会长建议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争取早日将四川建成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第一个方面,要着力优化能源供给侧结构,突出能源产业转型,落实五大目标:一是能源效率提升,利用更加高效;二是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生产消费更加清洁低碳,三是能源保障有力,民生用能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四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能源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五是适应和引领能源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能源价格改革、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第二个方面,要贯彻落实能源政策,实现八个突破:一是以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二是将四川的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是科学有序发展新能源。四是促进化石能源高效清洁生产利用;五是加快能源输送网络建设。六是大力推进能源惠民工程建设;七是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八是推动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