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巡礼(一)大气复合污染与防控重点实验室
依托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建的“大气复合污染与防控重点实验室”包括化学分析实验室、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大气工艺实验室、实验器材储存室等单元,总面积1224m2,实际投入经费2300万元(含300万实验室用房建设费)。与高校联合培养了2名博士、5名硕士、2名学士、,承担了2个科技部项目、8个省级项目、13个市级项目。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管理、技术人员30人,涵盖科研项目管理、监测分析以及编程、建模等各学科专业科研人才,拥有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研究队伍,并将随着科研工作领域的拓展,不断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超级站位于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楼顶,建筑面积约为360m2。超级站内包括Marga气溶胶在线监测系统、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多污染物(SO2、NO2、O3、CO、NO-NOy、H2S、NH3、PM10、PM2.5、PM1)在线监测系统、黑碳仪、能见度仪、粒径谱仪等设备。主要用于观测环境空气大气污染排放特征。
大气化学分析实验室: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三路375号A座8楼,面积为800m2。实验室内包括气相色谱/多级离子阱质谱联用仪、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预浓缩系统、DMA-80 汞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IR(OC/EC)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ICS1100 离子色谱、超纯水器等实验室分析设备。主要用于大气颗粒物、VOCs气态污染物等样品中化学组分分析处理。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工艺试验室:数据采集石灰石膏法脱硫实验装置1套、数据采集吸附法净化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实验设备1套、数据采集气动反吹袋式除尘器1套、多功能气体净化器性能测定装置1套、数据采集有机废气净化处理实验装置1套。该实验室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三路375号C座,面积为64m2。
二、实验室建设成果和突出贡献
1、城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
针对我省城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开展来源解析,通过初期研究,掌握城市地区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时空分布及季节变化规律;弄清颗粒物主要来源及各类污染源贡献率;建立颗粒物物污染源特征谱数据库。为逐步建立颗粒物来源解析的长效机制奠定研究基础,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支撑。
2、颗粒物中酸性组分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态污染物之间关系研究
采集城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粗、细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无机酸性离子(SO42-、NO3-和H+)和有机酸(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和芳香酸)的质量浓度、组成特征,重点研究颗粒物中酸性组分的变化与气态大气污染物SO2、NOx和NH3污染状况的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无机酸性离子、有机酸组分及颗粒物酸度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大气颗粒物中二次离子的转化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奠定基础,为指导环保决策部门制定有效、合理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我省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开发与编制研究
(1)我省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发
调查本地区主要排放源,确定源清单分类;收集并整理相关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采用合适的估算方法,建立本地区排放源清单。
(2)我省污染源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利用GIS技术,结合空间分配所需的地理信息数据如行政边界、人口分布、点源位置、土地利用、道路及航道网络等,开展清单网格化分配;收集各行业生产特征,产品产量、卫星遥感等数据,分析污染排放的时间系数;通过实地流量观测问卷调查方式,研究机动车出行特征,分移动源时间变化特征。
(3)基于网格的四川省大气排放清单时空分布模型研制
将排放源清单空间、时间化以提供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模型运行所需要的排放源清单数据格式。以美国EPA开发的排放清单处理工具模型SMOKE为基础,使用四川省的排放源清单和相关数据,研制适用于本地区模型区域的网格化大气排放源时空分配模型。
4、实验室建设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及基础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其中出版与大气污染相关论文与专著共计14篇,完成技术指南有《四川省家具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控制技术指南(送审稿)》、《四川省汽车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指南(送审稿)》、《四川省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控制技术指南(送审稿)》、《四川省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控制技术指南(送审稿)》、《四川省制药工业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控制技术指南(送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