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巡礼(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四川省地下水型饮用水水资源地环境保护战略性发展为契机而建立。建设场地2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场地、设施、办公场所,实际投入经费3800万元。实验室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和学术委员会。现已联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共12名专家成立了水源地保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实验室共有技术骨干带头人8名,专业技术人员2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教授级高工2名,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9名,助理工程师14名。同时已与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聘请5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专家为重点实验室的客座研究员。形成了基础学科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共同解决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问题的相关机制。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建设初期,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依托二级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环境工程中心来对该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2015年9月地勘院以环境工程中心为前身,成立了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地勘院对天晟源公司绝对控股,并将所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业务、实验室都放到公司发展。根据四川省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实际设备需求,2016年至今,在实验室现有150多台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已购置单井地下水流向流速仪、红外测油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氮吹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荧光形态分析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近百台大中型专业设备。
二、主要任务与发展方向
针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围绕生化、物化、生化和物化组合等饮用水处理前沿技术,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监控技术、保护技术、污染防控技术等研究,包括:
(1)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控技术与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主要开展污染物识别与监测技术、污染物毒性评估、水质数值模拟技术及系统研究。
(2)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及水质改善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主要开展非点源模拟、地下水污染防治及水质改善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3)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体系研究:主要开展地下水污染事故预警、应急技术研究。
(4)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开展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三、实验室科研成果及培训交流
1、水源地保护相关技术研究
自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承担了茂县自来水厂岷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实调整,2016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阿里地区各区、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工作,涉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设计等技术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完善水源地保护相关技术研究。
2、地下水修复及风险评估机理研究
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南矿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源识别与污染风险评估》,对地下水重金属迁移转化、污染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机理研究,目前本项工作正在开展,该成果将在水源地的污染源调查、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借鉴意义。
3、翻译——《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计》
为更好的了解国内外最新地下水污染及修复技术的研究,2016年6月天晟源公司与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翻译出版国外权威经典专著——《地下水与土壤修复:成熟技术的工艺设计和成本估计》
4、相关论文发表情况
近两年来围绕地下水环境保护及地下水分析测试相关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相关论文。其中有:《四川泸州红层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四川省地下水中高硫酸根的分布调查》、《环境水样中汞离子的光谱分析检测》等。
5、培训及交流
(1)培训
根据四川省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实际需求,2016年至今重点实验室多次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其中包括:首期地下水调查模拟评估与治理修复技术培训、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培训等专业培训。
(2)学术交流会议
第五期土壤修复(采样、调查与风险评估)沙龙;
2017石油石化绿色发展峰会暨中华环保联合会石油石化环保专家委员会年会;
地下水测试指标和质量监控技术研讨会议;
2016年度环境损害评估技术培训暨中英土壤与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与修复研讨会;
地下水测试指标和质量监控技术研讨会议;
南京中德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与装备交流展示会;
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
四、实验室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针对四川省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及地下水水源地类型,开展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研究,在这一领域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长远目标:拓展地下水水源地保护研究方向及领域,力争在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源调查、风险评价、污染防控技术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